当前页面:首页 » 新闻中心 » 安顺要闻
安顺蜡染:千年技艺 蓝白生辉
发布时间: 2025-08-06 09:23 文章字号:

点击开始语音播报

  流光溢彩山水画,云蒸霞蔚朦胧诗。在安顺,一块素布、一柄蜡刀、一缸蓝靛,便能演绎穿越两千年的艺术传奇。从非遗名录上的文化符号,到游客争相体验的网红项目;从少数民族自给自足的生活技能,到带动一方经济的特色产业,被誉为“东方第一染”的安顺蜡染,正从古老的生活技艺蝶变为文旅融合的闪亮名片,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,续写着新的传奇。

  千年技艺:文化根基的深厚积淀

  “蜡染”,又称蜡防染,古称蜡缬,是贵州著名的民间传统工艺品,也是中国古老的传统印染技艺之一,被誉为“东方古老的艺术之花”。贵州的蜡染以安顺最为出名,被誉为“东方第一染”,安顺也被誉为“蜡染之乡”。

安顺蜡染作品

  安顺蜡染的历史,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。世居于此的少数民族,在“自耕自食、栽靛植棉、纺纱织布、浸染剪裁、画蜡扎绣”的生活习俗中,将蜡染技艺代代相传。2008年,安顺蜡染技艺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这份荣誉背后,是其深厚的文化内涵。

  85岁的“中国十大民间艺术家”洪福远,从事蜡染行业六十余年,是安顺蜡染发展的见证者。“20世纪60年代,我因机缘巧合爱上蜡染,经常向苗族布依族山寨的当地人学习技术,收集图案。”他回忆道。1964年,贵州省在安顺建立工艺厂制作蜡染,抽调全省20余名蜡染名手齐聚一堂;1973年,因广交会订货量大,洪福远参与创建安顺市蜡染总厂并担任总设计师。当时,因国内工艺品厂家极少,安顺蜡染总厂的建立,使安顺蜡染一度走在工艺品市场的前列。改革开放后,安顺蜡染迎来辉煌,1991年安顺成功举办了“首届国际蜡染艺术节”,让安顺蜡染受到世人瞩目,安顺成为名副其实的“蜡染之乡”。

  安顺蜡染的灵魂,深藏于其“纹必有意”的图案密码之中。“近看是鱼蝶,远观是花。”与蜡染相伴60余载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月圆介绍,每一个蜡染纹样都蕴含着独特的内涵。安顺蜡染主要分为苗族蜡染和布依族蜡染两大类。苗族蜡染多取材于自然界的蝴蝶、鱼、莲、鸟、花草植物等作为纹样主题,布依族蜡染纹样多为螺旋、水波、菱形、云雷等几何图纹,都承载着一种图腾崇拜与生活祈愿。

  色彩上,安顺蜡染以蓝白色为主调,也有彩色蜡染,运用多种植物染料与蓝靛结合,融入中西绘画手法,富有设计感。制作需经点蜡、上色、浸染、脱蜡等多道工序,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,承载着匠人的智慧与情感。

  沉浸体验:文旅融合的破圈密码

安顺蜡染博物馆内,游客体验蜡染。

  “非常忙!日接待300人,高峰时达400人。”在安顺蜡染博物馆的二楼,蜡香氤氲,不少游客正专注地在白布上用蜡刀勾勒图案,博物馆负责人上官大馨的感叹,折射出今夏蜡染体验的火爆。

  来自湖南的标先生到安顺旅游,他特意做了攻略,带着女儿来体验蜡染技艺。刚踏入蜡染工坊,女儿睁着满是好奇的大眼睛,被眼前琳琅满目的蜡染作品深深吸引。在老师耐心细致的指导下,她拿起工具,神情专注而认真,小心翼翼地在布料上描绘着心中构想的图案,每一笔都饱含着对未知艺术的好奇与探索的渴望。“这一场蜡染体验,不仅让女儿真切领略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,也给我们这次旅行增添了无比珍贵的回忆。”标先生说。

帛巴瑞蜡染馆

  随着文旅融合的深入发展,安顺蜡染体验已成为安顺旅游的一大亮点。位于安顺古城历史文化街区的帛巴瑞蜡染馆、位于黄果树旅游区的“六月六布依蜡染坊”、位于旧州古镇的非遗体验馆——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纷纷涌入安顺各大蜡染场馆,亲身体验蜡染制作过程。游客们手持蜡刀,在洁白的布匹上勾勒出精妙绝伦的图案。从图案构思到动手画蜡、染色、脱蜡,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乐趣和挑战。

  蜡染体验抓住了旅游从“被动参观”到“主动创作”的趋势。“通过蜡染体验能让游客真正了解蜡染的制作过程,知晓蜡染制作的繁琐,游客带走蜡染文创产品,能让安顺蜡染被更好地传播。”帛巴瑞蜡染馆负责人朱兴东说。

  蜡染的“出圈”更因与现代生活的无缝对接。T恤、帆布袋、围巾、裙子等衍生品兼具实用与美学价值。“亲手制作的每一件蜡染都独一无二,比大牌还高级。”来自江苏的陈莉开心地告诉记者:“此次旅游还购入了多件蜡染文创产品带回去给家人,他们肯定喜欢。这种传统工艺做的东西,比普通纪念品有意义多了。”

游客的蜡染作品

  安顺蜡染与旅游文化的深度融合,不仅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文化体验,也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游客们在体验蜡染制作的同时,还可以参观蜡染博物馆、了解蜡染的历史和文化、购买蜡染制品作为纪念品。这种集文化体验、观光游览、购物消费于一体的旅游模式,深受游客们的喜爱。

  守正创新:传统技艺的当代传承

  安顺蜡染作为贵州民间传统工艺品的代表,已成为当地的一张文化名片。它不仅是少数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,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。近年来,随着非遗保护意识的增强,安顺蜡染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保护。当地政府通过申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、建立蜡染博物馆、开展蜡染文化活动等方式,积极推动蜡染技艺的传承和发展。同时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关注和学习蜡染技艺,为这一古老技艺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
蜡染技艺培训

  “以老带新”激活非遗血脉。近年来,除了洪福远、王月圆、黄克刚等老一辈传承人,安顺蜡染领域还涌现出杨兰、杨婷婷、张娟娟等一批又一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。他们结合现代消费需求,从安顺蜡染的制作工艺中汲取时尚元素,制作出众多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蜡染制品。这些制品拓展了蜡染在生活中的应用范围,备受青睐,不仅销往全国各地,还远销海外,进一步提升了安顺蜡染的知名度与影响力。

蜡染文创产品

  “蜡染+”撬动多元业态。近年来,安顺将蜡染作为重点文化产业,扶持传承人,推进“非遗进校园、进社区、进景区”,让更多人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和了解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。同时,还着力打造“蜡染+旅游”,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,也能领略到蜡染艺术的独特魅力;打造“蜡染+教育”,通过研学在青少年心中播下了非遗传承的种子,为蜡染技艺的未来培养了新生力量,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。

  安顺蜡染的文旅融合之路启示深远:唯有让非遗“可用、可感、可参与”,传统技艺才能真正“活”起来。随着政府持续加码人才培训与业态创新,“蜡染之乡”的金字招牌,必将在蓝白交织中绽放更璀璨的时代光华。
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

上一篇:

下一篇:

相关信息

电脑版|手机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