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办学育人全过程
□ 吴红庆 贵州民族报全媒体记者 米立军
贵州省镇宁民族中学近年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,做好“三抓三强”工作,全面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办学治校、教书育人全过程,引导全校各族师生牢固树立“四个与共”的共同体理念,坚定“五个认同”。
贵州省镇宁民族中学是省政府统一命名的首批八所民族中学之一,坐落于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白马湖畔。校园占地面积305848平方米,现有在校生3615人,其中高中部3147人,初中部468人,共69个教学班。
该校重视制度建设,坚持把制度建设摆在学校发展的突出位置,先后于2020年、2022年修订和完善学校的各项制度,并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进学校的章程和五年发展规划。
学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学校工作计划,制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、“五旗五徽五认同”主题教育工作实施方案,广泛开展“五旗五徽五认同”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活动。
同时,不断健全领导机制,明确责任分工。成立了以书记、校长任双组长,各分管校长为副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。全体师生认真学习学校工作实施方案,全校师生上下一致,统一认识,明确职责,相互配合,稳步推进工作的开展。
学校着眼立德树人目标,注重“五育并举”“三全育人”,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更好发展。关注个体需求,着眼学生终身发展,引导学生养成终身发展意识,牢固树立社会责任和担当意识。
该校突出品牌特色教育,在民主参与和全体师生支持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学校品牌建设计划,该校把民族文化教育作为重点领域打造学校品牌。经过近几年的建设,生源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,教育教学质量逐年稳步提升,2019年、2020年、2022年、2023年学校均获安顺市普通高中教学质量进步奖,学校发展得到家长、社会的广泛认可。
学校不断丰富教育内涵,通过开展民族文化教育彰显学校特色。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红色文化、地方特色文化、民族民间文化等文化资源,开发特色校本课程23门,其中民族特色课程9门、地方红色文化课程3门。结合各学科、各年级学生特点,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,把教育内容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之中。
同时,在学科教学中融入民族文化元素,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社团活动和校园民族文化节。通过校园广播、国旗下的讲话、主题班会为载体介绍五旗、五徽、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等,开展社会主义法治宣传教育,不断引导各族学生坚定对伟大祖国、中华民族、中华文化、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。
抓平台载体建设
强文化树立自信
学校通过搭建教育实践平台,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,通过与高荡千年布依古寨、陆瑞光纪念馆、镇宁马鞍山红色旅游景区等合作,建立文化教育实践基地。
学校努力建设多彩校园文化,开发利用民族舞龙、镇宁布依族铜鼓十二调、镇宁布依族蜡染等民族文化教育资源,并把文化教育资源校本课程化。根据学校实际情况,围绕办学理念和特色,建设学校校园环境文化、学校标识文化和师生行为文化。经过近几年的建设,学校文化建设取得丰富的成果。特别是将地方特色民族元素、红色文化等融入校园文化环境建设,生动形象地展示各民族的民风、民情和民俗,营造良好的民族团结氛围,有效促进各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。
传承弘扬民族体育精神,该校举办民族运动会,挖掘和传承民族体育文化,增强学生体质,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,丰富师生的课余生活,促进各民族学生之间团结进步,激发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。
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该校将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作为素质教育的内容纳入教学内容,将民间喜闻乐见的民族民间音乐、绘画、舞蹈、体育、文学、传统手工艺制作等引进教学活动,不断增强各族学生文化自信。
“学校将结合自身实际,充分利用好各种资源,多途径全面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。”贵州省镇宁民族中学校长张清表示,将充分调动全体师生力量,把实现特色发展摆在学校发展的突出位置,以改革的精神深化学校的发展。
据了解,该校于1995年10月被省委、省政府授予“贵州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”,于1999年9月被国务院授予“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”,于2006年11月被评为镇宁自治县“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”,于2008年10月,被评为安顺市“民族文化进校园示范学校”,于2018年11月被评为“贵州省民族教育双百工程示范学校建设单位”,于2023年被省民宗委、省教育厅命名为“贵州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校”。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